第三四一章 决战(二)-《怒海覆清1852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清朝的盐商可以分为两类,一是运商,二是场商。

    运商是盐商的主要群体。顾名思义,这类盐商主要负责食盐的运送和销售,他们领取了盐引,垄断了本年度的盐纲,成为一个地区内的龙头老大。

    由于当时的盐价根据市场供应而有所波动,不少盐商瞅准时机,散布谣言,使得食盐供不应求,从而提高贩盐收入。

    此外,运商中存在一批“总商”,这些总商是盐商中的头头,他们往往会想尽办法剥削下级商贩,从而提高自身收入。

    另一类场商主要负责食盐的生产和收购,直接干预工人的制盐。许多场商为了获得暴利,往往对普通盐丁加以盘剥。

    正如乾隆时期的一位大臣所言“(盐商)惟知自利,不恤灶艰……向系用桶量收……每桶实多一二十斤不等”。

    用一个数字或许更能说明盐商获得的暴利。在清代前期,淮盐在产地的价格为每斤2-3文,在销售地,淮盐的价格能够飞涨到60-70文,利润高达30倍之多。

    按照老马的理论,这30倍的利润足够让人变成魔鬼了。

    在简单的买卖当中,盐商的利润是极为惊人的,以至于,清朝文人说道“(盐商)利可坐获,无不致富”。

    蓝天野的家族实际上是一个场商。盐田镇,主要采用晒盐的办法,他们产的盐是渔业盐,主要是粗盐,卖给那些渔民腌制咸鱼,利润不高,但是量很大。

    沿海的咸鱼非常受山里人欢迎,因为这东西可以替代食盐。

    “元首,要是这么做的话,至少可降低九成的价格。”蓝天野一脸震惊地看向董良,从来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敢放弃这块利润。

    那是因为他们来钱的手段太单一了,董良要是想要搞到钱,有的是比这个隐蔽的手段。

    食盐官办这种手段太过粗劣了,简直就跟明抢一般。

    这几天,董良几乎是天天找这些投靠华族的地方势力头目谈话,他们有商人,有士绅,有普通的读书人,还有一般的平民。

    从这些人嘴中董良了解到了很多关于福建地方上的信息。

    在最后的决战来临之际,董良还有心情做这些事情,很显然他对战争的胜利一点都不担心。

    手下见到自己的老大这般,也增添了胜利的信心。

    好的统帅,可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手下的军队,不一定是骑着白马在战阵前的演讲,提振士气的办法有很多种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